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2的博文

羽毛球比赛现场裁判终极指南(有错误/会更新)

图片
看过羽毛球比赛直播的都见过,比赛之前跟羽毛球运动员一起呼呼拉拉进场的一大帮人。其中包括10个司线裁判、1个发球裁判和1个主裁判,有些场地边上还有擦地的Mopper(保洁小哥小姐姐阿姨阿姨夫)。 上图白色箭头指示的就是司线员。他们的公布大概是下图酱婶儿的: 羽毛球速度快、球头小、场地中的线也很窄,这堆裁判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正常进行。不过国际比赛中也经常看到裁判的乌龙,有机会咱单说。 主裁(Umpire)和发球裁判(Service Judge)非常好区分,主裁(黑丝龙妈 Iris Metspalu)坐得高,发球裁判眼前有测高仪。 成为世界羽联认证的(BWF)的国际裁判,也要经历从国家级到国际级的过渡。羽毛球裁判员的技术等级分为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获得世界羽毛球联合会与亚洲羽毛球联合会有关裁判技术等级认证者,分别为国际 A 级、国际 B 级、亚洲 A 级、亚洲 B 级,通称为国际级裁判员。 主裁判职责 • 扔硬币,决定发球和挑边 • 给观众介绍双方选手 • 记分/报分 主裁判用的软件界面 • 保证比赛公平公正有礼貌的进行,符合规则中的道德规范 • 触网侵入阻挡等相关违例或发球裁判职责以外的判罚 • 判断是否需要清洁场地,叫保洁阿姨(或保洁大叔、老弟、老妹儿) 主裁判的权力 权利挺大,搞不好就得给取消比赛资格 • 如果他/她认为司线报的界内/界外错误,有权更正 • 运动有不当行为,有权发黄(警告)/红(对手得一分)/黑牌(逐出场) 国际裁判退休应该是50岁,欧洲是55岁,咱国内是多少我不知道,没考。 2年不执裁一定规格的比赛就会被取消资格。 发球裁判顾名思义就是管发球的裁判,一般有5种常见的发球违例: • 脚违例:发球时脚移动或踩线 • 发球高度超过1.15米(国际比赛新规则/业余还是过腰) • 发球时拍头没有指向下方(过手) • 球拍先打到毛,而不是先击中球拖 • 两次动作(发球动作不连续) 发球裁判的职责 • 保证参赛选手发球合规 • 给参赛选手热身用的羽毛球 • 主裁判同意后,给比赛中的选手换球 发球裁判的权利 • 发球裁判一旦审判发球违例就不可更改 如何成为发球裁判 跟主裁判一样,他们在不同比赛当中完全有可能轮换,受到的培训都一毛一样的。  司线裁判(司线员) 羽毛球场地的线非常多,球速也快,如果像篮球一样配2-3个裁判是根...

2022汤杯印尼一二双积分排序问题

图片
原问题: 想请教一下各位:在今年的汤姆斯杯比赛中,为什么印尼队的阿山和苏卡穆约的临时组合能担任第一双打,而世界排名当时第6位的双阿组合只能担任二双?羽毛球比赛不像网球双打那样,可以两名球员的积分想加,临时组合是没有积分的呀,哪位大神帮忙解释一下,谢谢! 一般遇到这类问题,先看 规则 。 裁判说行就行,裁判有权按现在男双的整体实力参考,同时考虑到当时的男双积分世界排名,小黄人第一、亨山第二,再考虑到他们混搭之后的实力,完全有能力排在一双。 差不多先这样,困了。 知识≠技术。  学球直接加微信号:adminton  微信公众号:大众羽毛球技术 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微信视频号、知乎专栏、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和腾讯视频请直接搜索:羽毛球技术。

20年来羽毛球男单技术水平有进步吗?

图片
在知乎回答的问题,同步一下,原来的问题补充: 这里先讨论1999年以来的20年男子单打的变化。我个人结论是整体水平越来越强了,因为无论是训练水平,后勤水平,球员的身体素质,对技战术的理解和创新,我觉得整体上比20年前都有提升。但是在中羽论坛看到非常多的古墓派,他们开口闭口就是00-04时代最强,陶菲克盖德吊打现在一流选手,现在的选手技术越来越糙,杀球越来越慢,他们认为整体水平下降了。诸位怎么看? 科技推动技术进步,不仅技术,战斗力也肯定是有提升的。从羽毛球发明到现在,球鞋、球拍、线和球(稍差点)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不同的速度,对应技战术的移动步法和击球手法也不断革新。 从接杀的脚带手,到手带脚,然后身体再到位,尤其是近些年的鱼跃救球使用的比例越来越多,也可见一斑。 杀球初速度,从陈文宏实验室数据493公里/小时,到2021年10月末丹麦公开赛男单1/4决赛李梓嘉杀出418 公里/小时的男单最快杀球纪录(男双比赛中的最快球速是丹麦选手柯尔丁的426公里/小时)。 不仅是速度,杀球高度也随着越来越多高个子运动员的加入提升了不少,比如前边柯尔丁、中国的李俊慧、刘宇辰、徐楠、宏伟这样的。 拒绝变化是不对的,尤其是拒绝新技术。即便是巅峰老球星回来也不敢说一直吊打新人,毕竟现在的比赛密度可比相当的邪乎,就算是单场的速度和强度也不是原来能比的。 羽毛球男单技术应用类型对比有人做过,比如《世界顶尖男单的技战术特点分析》,以及, 这个 。 现今世界羽毛球男单技术的使用统计,挑球使用率最高。不管是防守型、进攻型、拉吊突击型、守中反击型.....一场羽毛球赛中的对抗都要体现防守、进攻、体能储备、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整理世界顶尖单打运动员的比赛数据,从击球高度、击球点到球网的距离、上下拍之间的技术关系、得失分这几个指标来进行对比。21分制之下,挑球和搓放网的前场技术占有了极重要地位。增加的挑球以推挑为主,给了对手进攻机会但有高度控制,反而限制对手大力进攻,所以平均球速慢是正常的。  图片中5位世界优秀男单(Momota, Chen Long, Shi YQ, Axelson,Zhou TC)在重大比赛中挑球和搓放技术的使用比例都很高,挑球使用的比例最高。比赛中的进攻优势一般都从前场造成,前场技术中挑球和搓放技术有决定性作用,另外每球得分制也决定了挑球是相对比较不容易丢分又可以限...

李诗沣VS李梓嘉

图片
阿沣打李梓嘉的视频 日本青训素材 知识≠技术。  学球直接加微信号:adminton  微信公众号:大众羽毛球技术  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微信视频号、知乎专栏、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和腾讯视频请直接搜索:羽毛球技术。

终身运动:认真对待羽毛球必读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项陪伴自 己终生的体育运动,除了 缓解长时间脑力劳动的疲劳和久坐带来的肩颈压力,还可以提高精力水平,延缓衰老, 改善生活质量。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不产生新问题,很多人为了健康选择羽毛球,却落下个受伤离场的结果也令人惋惜。 如何正确开展一项运动 ,用什么心态循序渐进练习和提高。不知道如何选择教练和培训班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报班学球真有用吗? 当然!这 是新手最划算的途径—— 合格的教练 能清楚了解你的水平,需要提高的身体素质并设置合理的训练计划。而不只是仅仅课上教你俩小时。 选教练要注意 教学水平≠对抗水平 ,学到手的才是技能。 报班学球一年半载,一个月,4~8次课 加上平时打有30小时左右。 为什么感觉进步不大或没进步? 先搞清楚一些问题: 除了上课时候练球,其它时间训练吗? 步伐、挥拍、专项力量和专项体能这些,有练吗? 有人说不是专业的整那么正式干吗?我就快乐羽毛球。 你打羽毛球是为了什么? 不是健康快乐吗?错着来受伤了还咋快乐 ! !还有人说,你这么认真,最后不还是受伤了吗?这个我不反驳,的确超出了限度。虽然明知不可为,但 人 会 做些傻事 ,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不热爱的,还能叫爱好吗?花钱不好好练, 打赏我好不好。 一节课2~3小时,教练除了纠正每个人的错误动作,就是在示范,每个动作充其量也就两三组,百十来个。 入门期间,动作正确和熟练最重要,能不能打准球和落点别太纠结。 重复练习是培训最重要的内容, 也是提升动作速度的 基础 之一, 理解了得坚持 训练 。即使国家队,也要每天不厌其烦的重复练基础。包括力量、挥拍和步法这些 无球练 习 …… 基本练习过程: 理解 -> 练 -> 偶尔动作正确 -> 找正确感觉 -> 再练习 -> 动作正确率提高 -> 巩固练习 …… 提升速度 …… -> 再练习 -> 提升动作合理性再练…… 郑重告诫练得少打得多的新手朋友: “上课俩小时,一场就破功” ,初步定型的动作,在几秒的被 动局面下就会土崩瓦解。错误动作又回来辣! 不要抱太大幻想,熟练工种需要时间磨练,理解了不等于会了。 入门期要熬得住, 即便对抗,也要以动作正确舒展为前提,基本上就是前后移动的步法、网前球和高远球的处理。 建议找水平高一些的陪练给你喂球,这对高手自...

羽毛球运动与伤病成因(13000字慎入)

主讲 杨玉 是前国字号短跑运动员,最好成绩是全国第二。原上海室内200米记录保持者,1997年退役后在上海体能协会、NSCA大中华区讲师,给一些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做体能培训(上海百人计划),也带一些运动员,包括羽毛球运动员,做一些体能训练;08年开始帮助一些企业做运动对于健康促进方面的工作,比如耐克、樱桃、微软和腾讯等等 (个人介绍不一定100%准确,没搜到,有认识的朋友欢迎更正)。 培训背景 中国目前业余培训环境很火热,跟过去差别非常大,但教练员对训练当中操作和安全意识的平均认知水平相对薄弱。 这个培训给出了一些案例,可以帮大家重新建立相对比较前沿的运动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一些认知,在日常工作当中起到对自身的保护作用。 业余羽毛球爱好者看看也会受益匪浅,尤其是没有耐心或不方便看视频的朋友。 一万多字整理、概括、补充最后形成的课堂笔记,麻烦转载的时候给我留个链接,整理起来真的很累。   随着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运动损伤诉讼案例逐年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讲,教练员处置不专业或本身一些错误导致损伤是可以纳入刑事案件里的。 羽毛球运动宏观伤病成因 内因 其实走路也是运动,崴脚属于运动损伤;从专项概念讲不同运动的技术动作和比赛本身特性,都会带来一些伤害,足球有足球的伤害、篮球有篮球的伤害。比如篮球是全球崴脚概率、脑震荡和骨折风险最高的运动。很多其它项目的运动员是不允许打篮球的,容易造成踝关节损伤。但足球可以。 运动本身伤害源自不可抗力,做任何动作,肌肉、肌腱、韧带都会被拉扯,这本身就不可预估。比如以今天的身体状态(肌肉刚性、韧带强度)碰到的对手,自身刚性成分是不是能抵抗住这种拉力是未知的。 其次的不可预测性是对手的发挥,羽毛球是开放型运动——行为不受自己主观控制,要受对手影响而改变,这种不可预估性,也会导致运动损伤。 篮球、足球、橄榄球还有冲撞,羽毛球因为对手假动作欺骗会产生各种问题,比如一个假动作对方跟腱断了,虽然也蛮内疚,但是有些时候这种华丽的技巧情不自禁的就会流露出来,尤其是业余选手。一旦进入竞技状态,就会想尽办法把自己表演到最佳状态,因为竞技体育本身就是更高更快更强的项目。 外因 内在的因素比较难改变,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外在因素的认知和准备来尽可能的降低内在因素不可抗力的这个部分。比如 热身 。 业余选手经常不热身的,迫不及待上来就打,上去之后就不下场,四个人...